慈濟醫院藝術壁畫──2
【大愛問病圖】
大林慈濟醫院/2000年
作者:李健儀教授
〈尋找構圖靈感〉
攤開「佛陀問病圖」,李健儀說,人物畫最難之處在於神態與氣韻的掌握。四年前,他獲天主教教廷梵蒂岡的遴選委託,創作了一幅有一百二十三人的「追封聖人圖」,以紀念清朝太平天國時期因信奉天主教而遭迫害的殉道者。為了考證畫中人物的服飾與髮型,他特地到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及故宮博物院找尋資料……像這樣的資料蒐集與考據,同樣也出現在大林慈院的「佛陀問病圖」上。為了尋找構圖靈感,李健儀經友人介紹到山上一處清修寺院,委請院裏比丘權充model,擺出不同的手臉姿勢。
「傳統的佛陀形象常顯得較豐腴,其實這種『圓融』感更應該表現在精神上,而非止於外型。」李健儀說,他比較喜愛將「佛陀問病圖」視為「大愛問病圖」。
因為「佛陀」一般意指「釋迦牟尼佛」,「大愛」則是人人普遍具有的佛性;既然人皆有佛性,那麼以當前佛教界令人敬重的印順導師為畫中「主角」,有何不可呢?而讓慈悲濟世的證嚴上人也身列眾比丘之一,似乎也就不足為奇了。為了揣摩出畫中比丘「病懨懨」的感覺,李健儀專程跑到老人安養機構,待一位「皮包骨」老人脫衣擦澡之際,記錄下畫面。「一層皮包在骨頭上,但仍看得出皮下的肱骨、肩胛骨、手筋起伏等,這並不容易表現。」
為了表現人物造型的莊嚴與現代感,李健儀絞盡了腦汁,連背景他都用心地參考實景繪製。像畫中的石塊與粗樹根的盤纏是源自台中公園的老榕樹;印度種的菩提樹拍攝自靜思精舍;山巒的構圖則來自花蓮慈濟醫院後方的中央山脈……
畫中擰水的比丘原來是使用木盆,但經上人再三推敲,決定改為陶盆;另外,眾比丘身著南傳佛教袈裟、象徵祥和的鴿子、中遠景的牛群、山腳下的村落農家、百年老榕樹幹的肌理……總之,畫面中的冷暖顏色、陰陽對比、動線流暢、手腳姿態、頭臉角度、衣服摺紋與布料質感等,李健儀都一項項地與上人溝通討論,整幅畫作修了又改、改了又修,整整歷時一年有餘才告定稿。
【李健儀教授】
現任玄奘大學專任教授兼設計學院 院長
李健儀擅長捕捉人物的神韻與構圖,是有其特殊的學習背景……
初中畢業後,因家貧而未能繼續升學,喜愛繪畫的李健儀,便決定在宜蘭羅東的家鄉當學徒,學習電影招牌廣告的繪製工夫。
「一排十五片,總共約七、八排的電影招牌,拼湊起來相當可觀!」李健儀回憶道,百餘片的拼湊,特別要注意每片的比例,比如說人頭部分佔去幾片等,都需事先規畫好。因此,李健儀對畫的構圖,別有一番嚴謹概念。
入伍時,李健儀報名參與隨營補習,取得高中文憑;退伍後,又補習考上國立藝專美術科,憑著多年的繪畫基礎,屢獲校內比賽與全國美展第一名;隨後獲頒的一項「新人獎」,讓李健儀正式跨入藝術界,並以專攻人物肖象著稱。
在沒有高學歷背景下,三十三歲的他就進入了輔仁大學美術系執教;隨後多年教學期間,李健儀面臨了創作低潮期,幾乎有近四年時間停止了創作。三十九歲時,李健儀決定忍痛暫別妻兒,赴美深造;兩年後,取得了美術與藝術雙碩士學位。
返台當時,正值國內繪畫市場活絡,畫價被炒作得炙手可熱,背後的商機與利潤幾乎令李健儀心動;但基於不讓創作淪為商品,最後他仍決定重回大專學院,致力於研究、創作的工作。
由於李健儀擅長的是油畫,為了讓此畫能長久留存,最後決定以「乾性壁畫」的材質來呈現。於是,由壁畫家陳欽明接手臨摩此畫作,並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亞洲第一幅乾性壁畫作品。
「這幅佛陀問病圖不只是為了詮釋佛典故事,最重要的是,希望讓病患、家屬在一踏入醫院即能感受到一股溫馨。」李健儀期許,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來就醫,也可以因為感受到這幅畫的溫暖,而使病痛好了一大半。
【無量義經】
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
【靜思語】
人醫,是守護生命的磐石;人師,是守護慧命的磐石。
-----
慈濟月刊405期 (8/25/2000)
http://web.tzuchiculture.org.tw/tpenquart/monthly/405/405c3-3.htm
#靜思法脈 #醫療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