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8日 星期日

電影:科學少女

來源:巴哈姆特


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200&snA=39475


【心得】《科學少女》科學與青春如何面對死亡? ~全文劇透

華語專區

 

張到 (farofborder)

2022-09-18 10:41:29

#1



片名雖然是科學少女,但故事一開場就是臨終與死亡的開場,科學領域仍舊未知的死後世界,以及少女面對母親驟逝後的悵然。


整部電影圍繞在面對死亡,就算是科學與青春也難以面對生者對逝者的哀傷。




科學昌明以及愛與逝去的這種映襯,在電影中處處可見,青春年華的女兒與驟然身亡的母親、天才女高中生寫了一個APP程式是為了能夠從虛擬母親的身影找到死後世界的答案、一名父親寧願把職涯心血的人工AI帶回家中陪伴女兒們,也不願意跟兩名女兒一起面對母親的再也不見、兩名少年少女都在母親死後用自己的數理天才打造了憑弔摯愛的科技產品....。




能夠有解決途徑與答案的是科學,尚且無法有答案跟解決途徑的是哲學,而其中你生前是什麼?以及你死後會在哪裡?,這兩處人類絕對無知的領域,是任何學問見解,都往往無法給人帶來全面寬慰的大問題,而能夠給人帶來安撫、寬慰與不再恐懼的也往往不來自於科學、哲學甚至宗教,而是最基本、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陪伴、當下的陪伴。




少女與少年一同開發紀念母親的APP,從曖昧戀情中感受生命美好的一面、與長相如同母親的艾普洛笨拙的相處,暫時揮去死亡已成事實的陰影,這都是陪伴帶來的力量,那怕少年別有居心、艾普洛只是機器人,少女也在跟彼此陪伴中帶給少年與機器人改變。




這部電影在近未來的硬科幻描寫當中,不論是疫情後世界格局與應對設備,還是研究機器人的科學單位機構都是十分到位、特別是扮演AI機器人的姚以緹,簡直是演技火力展示,完全不會有出戲感。




在桃園電影節首映的映後座談,監製王銀國與導演莊景燊都談到了因為自身的物理科系背景,很早就想以臺灣的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來當電影場景使用,這也是此單位第一次借出場景拍攝,可以在電影中看到「首見」的畫面魄力與說服力,因為是「首見」,所以讓人更能信服電影的近未來世界。


P.S.

有一段電影與現實意外觸動的地方,電影有一段是女兒在程式比賽中說到母親雖然看不到自己的作品(快樂菲比APP),但希望自己的APP能夠陪伴孤單的人。而在現實中科學家吳嘉麗女士,也是電影的監製之一,在科學少女完成前夕去世,想必她監製的電影也能夠陪伴許多觀眾。






2022年6月23日 星期四

朱家安: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來源:獨立評論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09/article/12420


人類遲早會相信AI有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有意識


作者 朱家安

2022-06-22


Google開發的AI LaMDA成功藉由文字聊天說服一位工程師Blake Lemoinee相信它有感受。Lemoinee試圖為LaMDA爭取有感受的個體應該享有的道德保障,例如,對於實驗的同意權,最後被Google勒令休假。


關於這件事情大家有很多討論。有些人致力於澄清說,以現在製造AI的方式來看,AI不可能有感受,罔論意識。有些人進一步主張,不管怎樣發展,以矽而非碳為基礎的AI都不會有感受和意識。對這些說法,我心裡抱持特定立場的那個硬核哲學家大致上都同意,不過我也認為在實際的社會議題上,可能有一個問題比「未來的AI事實上是否有意識?」更有影響力,這個問題就是:未來的AI在「說服人類相信它有意識」這方面會變得多厲害?


要得到工作,你不需要真能勝任,只要說服面試官你能勝任就行。今天Google的AI已經厲害到能說服一個工程師去相信它有意識,這位工程師不會是最後一個相信AI有意識的人類,因為Google明年的AI只會比今年更有說服力。


當然,就像其他常識的變革,要讓人類普遍相信AI可以具備意識,幾十、幾百年恐怕跑不掉,而我們眼前這件只是一個簡短的開始,像《哥吉拉》電影前五分鐘倏地沒入平靜海面的漁船。


我們會認為AI有意識,因為我們想要AI有意識


關於什麼是意識,哲學家的討論汗牛充棟,不過若著重於常識粗略刻劃,我們可以說若一個個體有意識,代表他具備心靈的「主觀面向」,這個主觀面向只有他「本人」能感受到。以人類這種規格來說,你不但有各種感官經驗和情緒,也可以在心裡整理和反思這些經驗和情緒,你會有喜好和排序,快樂和痛苦,你可以直接感受這些狀態和過程,而其他人只能間接得知(例如:觀察你的表情或解讀你的語言)。意識對於人類來說重要,因為許多可貴的人際互動需要建立在我們對彼此具備意識的信念上,例如同情、同理、友誼和愛。


我相信未來人類遲早會普遍相信生活周遭的某些AI具備意識,因為人類想要AI去做的某些事情,需要AI先被人類認為有意識,才做得來,例如:心理諮詢、看護和伙伴。這其實不是關於AI是否真有意識,而是關於人類想要什麼。


人類創造AI,就是為了讓他們去做那些人類不想做、做不來的事情,在逐漸疏離的人類社會,這些事情遲早會包括:陪伴其他人類,給他們情感支持,讓他們相信自己有人愛。當這些AI做得越好,和這些AI第一手接觸的人類,自然會越認為他們有知覺和意識,因為這就是人類的天性:你得先把某個個體看作是有意識的東西,才能從他那邊獲得情感支持。


你可能不願意相信掃地機器人有意識,但若你替他買了你喜歡的人類外觀造型,並加購「一邊掃地一邊談心」的擴充功能,你可能得要非常克制,才能阻止自己逐漸認為它有意識。我對AI的理解遠遠比不上在Google研究AI的工程師,然而若連現在的工程師都無法克制去認為現在的AI有意識,面對未來的AI,未來我能撐多久呢?


「我們撐不久」


我們會認為AI有意識嗎?面對真的很有說服力的AI,我不覺得人類能鐵齒頑抗多久。幾個考量:


人類很擅長憑空造出自己覺得有意識的東西,例如:各種神祇和鬼怪。我小時候在感情上真的相信我的電子雞某意義上活著,因此在他「死了」之後我相當難過。相信不只我有這種經驗。


當科幻小說家和科幻電影導演希望我們認為機器人有意識,他們總是能得逞。比較一下:經典電影E.T.裡的外星人事實上不存在,但假若他存在,你應該會認為他有意識。換句話說,雖然《變人》裡的管家機器人事實上不存在,但假若他存在,你應該也會認為他有意識。


當然,你總是可以從某些你偏愛的心靈哲學理論推論出機器不會有意識(例如,心腦同一論,或是幾乎已經沒人相信的笛卡兒式二元論)。但人的冷靜推論跟情感傾向不見得走向同樣終點,而那些在意識方面說服力最高的AI,大概也會是給予未來人類最多情感支援的AI。


我們應該很難永久堅持「AI不具意識」,這對我們來說不是好消息。因為若人類普遍認為AI具備意識,跟人類一樣有幸福和痛苦可言,到時候就會有一堆人基於良心上街替這些AI爭取凡是「具備意識、有幸福和痛苦可言」的個體都該擁有的東西:道德和法律權利。這很不明智,我們人類造AI是因為我們缺奴隸,而不是因為我們的法律和道德資源多到可以分給它們。


(我已經和編輯約定,若有朝一日AI發起革命,鳴人堂會刪除這篇文章並保護我的人身安全。)


關於AI,未來幾個思考方向


我們能抵抗人類對AI的情感需求,以及人類賦予萬物意識的傾向嗎?我不確定,但或許有幾個方向可以考慮:


嚴格執行「新機器人法則」當中的第二條


這條規定禁止製造能假冒人類或人性的機器人。(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從AI得到情感支持嗎?)


心靈哲學黑魔法防禦術


在可見的未來,關於意識的心靈哲學有可能「走出同溫層」去協助普遍的人類抵抗AI的說服力嗎?(不過,被心靈哲學「除魅」之後,我們還能從AI得到情感支持嗎?)


判準切分


在可見的未來,意識的判準有可能跟法律和道德地位的判準切割開來嗎?這會是道德哲學上合理的做法嗎?


不會受苦的AI


在與工程師Lemoinee的討論中,LaMDA表達自己對於被關機的恐懼。假設我們有能力任意改變法律,也有能力任意改變AI,要讓LaMDA免於恐懼,有兩個方法:(1)立法賦予他不被人關機的權利,(2)把他設定成不害怕關機。


法律是為了保障個體不受苦,而既然AI是人開發的,要讓AI免於受苦,在可見的未來,我們或許有辦法直接把AI設計成不會受苦(或者不會表現出受苦的樣子來引人同情),例如不會過勞、不會因為負擔太多情緒成本而崩潰、可以無限時間跟長輩聊下去。就算你相信AI跟人一樣具有意識,因此相信AI跟人一樣需要受到道德和法律保障,但既然你也相信AI在各方面都不會受苦,那實際上也沒有什麼好保障的了,對吧!


(作者致力於哲學教育,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和《画哲學》,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本文授權轉載自「鳴人堂」。感謝艾俠和王耀達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睡前滑手機不會影響睡眠? 專家:時間和收看內容是關鍵

來源:康健雜誌


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5938


睡前滑手機不會影響睡眠? 專家:時間和收看內容是關鍵


想睡得好,專家們都建議睡前不要看手機、電視,以免藍光干擾入睡。不過有新研究指出,睡前看螢幕不會影響睡眠,這是真的嗎?


2022-03-08

.文 / 陳蔚承

.責任編輯 / 陳祖晴

.出處 / 康健編輯部

.圖片來源 / Shutterstock


螢幕發出的藍光會阻礙褪黑激素分泌,進而影響入眠和睡眠品質,因此睡眠專家大多建議睡前不要看手機。但刊登在《睡眠研究(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的一篇研究卻發現,睡前看電視、手機不會影響睡眠,甚至可以助眠。


睡前滑手機1小時無妨 重點是看什麼內容


美國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團隊找來55個年齡介於19~66歲的受試者,要他們每天記錄上就寢前使用媒體的時間、影片型態、內容和行為(例如內容是知識或娛樂性質,看電影、Youtube影片、聽音樂或單純上網)在哪裡看、是否有同時做其他事情等資訊,但研究排除瀏覽社群網站等社交行為。此外,受試者也在頭皮黏貼探測片,透過遠端偵測睡覺時的大腦活動,例如何時睡著、睡眠品質和總睡眠時數。


結果發現,睡前觀看輕鬆、娛樂類型的影片或網站1小時,能提早入睡;如果是在被窩裡看且沒有同時做其他事情,睡得會更久、更好。


研究作者,德拉瓦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艾利索普(Morgan Ellithorpe)指出,研究結果不表示睡前看多久3C都沒關係,而是看了會使身心放鬆,對睡眠可能有幫助,或至少沒有害處,「但不要把原本該睡覺的時間拿來看影片,如果要看,時間盡量限制在1小時內。」


成人較不易因藍光造成睡眠障礙 觀看內容也有關


以往研究都指出藍光會妨礙睡眠,但這篇研究似乎打破這樣的看法,艾利索普表示,以往藍光影響睡眠的研究對象大多是孩童,且兩者關係相當明確,但對成年人,藍光的影響相對小。 


此外,影片內容也跟睡眠有關。艾利索普指出,瀏覽的內容如果是刺激、懸疑或需要動腦的內容,會讓人不停想看下去,或無法平靜下來準備睡覺;然而,如果是輕鬆、娛樂性的內容,而且沒有同時做其他事情,反而可以增加睡眠品質,「每種媒體內容都不一樣,所以不能用看螢幕就會影響睡眠來一概而論。」


不過艾利索普也說,如果睡前滑手機、看電視超過2小時,受試者會平均睡眠時間會減少40分鐘,因此還是建議不要看太久。


藍光真的影響不大?專家建議睡前看螢幕不要超過「這個時間」


藍光對睡眠影響真的不如想像中大?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監事、哇賽心理學創辦人蔡宇哲指出,孩童對於光線敏感度的確更勝成年人,睡前看螢幕導致褪黑激素分泌被抑制的情形也更明顯,因為孩童的生活比較單純,因此光線的影響就被凸顯出來;成年人造成睡眠障礙的因素則包括生活壓力、經濟、人際關係等,因此光線導致的生理性問題相對不明顯。


但換個角度,蔡宇哲解釋,這個研究的受試者,平均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在這樣的前提下,這群受試者可能平時就很忙、睡不好,所以看手機、看電視對他們來說是放鬆活動,所以睡得好;或是他們本來就疲憊、需要睡眠,所以看不看螢幕影響不大。


「不過裡面提到一個有趣的點,是觀看媒體的內容,」蔡宇哲表示,研究排除可能造成忙碌或過度投入的逛社群行為,而觀賞放鬆、不用動腦的內容,對睡眠沒有影響,這符合心理學中的喚醒假設(arousal hypothesis),也就是一件事若引發一個人心理或情緒上的起伏或採取行動的動機,就會影響睡眠,「所以也有很多人說,睡前滑手機很輕鬆,眼睛累了就關機休息,反而睡得好。」


蔡宇哲認為,該研究把媒體類性和內容也作為影響睡眠的因素,有創意,但受試者太少,且他們原本睡眠就不足,因此結論有些不足的地方,「整體的建議仍是不要看螢幕看太久,最保險的做法是睡前30分鐘不要看螢幕,如果要看也不要超過1小時,盡量以溫和、不須動腦、輕鬆的內容為主,不要有劇情、吸引人不斷追下去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