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人間福報:往生

 往生

星雲大師 |2017.08.13


現代人對於死亡的觀念慢慢在進步;過去人死了叫「逝世」,現在大都稱作「往生」。其實,往生不是死亡的意思,而是生到別處去。所以,只要我們把死亡視為往生、西歸,或者上天堂,「死」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不過人也很奇怪,像很多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二六時中,努力精進念佛,希望蒙阿彌陀佛接引;但真等到阿彌陀佛來接他了,這個念佛的人卻又萬般放不下,跟阿彌陀佛說:「阿彌陀佛,現在還不可以到極樂世界,我的兒子還沒結婚、我的女兒還沒有出嫁、我的小兒小女還需要我。」所以人在這上面是有很多矛盾的。


生命就好像時辰鐘一樣,週而復始,死了還會再回來。佛教所說的「往生」一詞,具有很深的意義,主要是告訴我們,生命不是死亡就沒有了,死亡只是肉體老朽後的淘汰;生命可以依業力、願力,往生到更美好的善處去。所以一般修行有悟的人,對於人之生死,看得非常平淡。信仰淨土宗的人更主張,往生以後還會乘願再來,所以「往生」一詞,給予生命改變的空間,讓人對生命懷有無限的希望。


當然,「往生」一詞,也不只是佛教徒百年之後,發願投生到佛國淨土,才叫做「往生」。就拿人體的新陳代謝來說,也是「昨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今日之我,亦非明日之我」;因為細胞的繁殖、生死、代謝,讓我們賴以生存的身體,一直在生生滅滅中不斷老化。


世間上,凡是流動的生命,從此處遷徙到他處,都可以稱作「往生」。如搬家喬遷,此地不住,「往」至他處「生」活;調職換工作,此處的職業告一段落,「往」其他地方就業,維持「生」計;還有移民,此地不適合居住,遷「往」他處居住「生」存;女孩子嫁人,要前「往」夫家「生」活。


甚至人從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之後,就不斷地在世間各地「往」來,求其「生」命的出路;進入學校讀書,一日復一日,早出晚歸,「往」返於學校、家庭之間,也是為了替人「生」培植實力;乃至公務人員朝九晚五,「往」來繁忙,為了「生」活而奮鬥,都有「往生」之意。


「往生」是週而復始的開端,不是最後的終點站。就像人走路,後面的一步你不捨棄,怎麼能向前一步?安然往生不是修行淨土宗的人才需要,每個人都須有往生的學習心態;如此,生時能得安然,死時必得大自在。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大紀元:美國科學家證實:人死後會永遠活下去!

來源:大紀元時報


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3/31/n8989462.htm


美國科學家證實:人死後會永遠活下去!


更新: 2017-08-08 8:33 PM | 人氣: 78317


被《紐約時報》評選為我們時代裡三位最重要的科學家之一的,美國再生醫學和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科學主任——羅伯特·蘭薩(Robert Lanza)博士,寫了一本《生物中心論》,裡面有個爆炸性的結論:


人死後生命不會結束,而會永遠活下去,而且,會穿越進不同的宇宙。


他的論點有三:

一、宇宙的結構、定律、力量、常數看起來都是被生命所精細調整,這表示智慧比物質還要早就存在。

換句話說,是生命創造宇宙,有個人意識才有宇宙的存在,實質上的生命與生物是真實世界的中心,接著才有宇宙,宇宙本身並不會創造生命。


這個論點讓人想起著名科學家牛頓的一則軼事:


有一次,牛頓造了一個太陽系模型,中央是一個鍍金的太陽,四周對應著天體秩序排列著各大行星,一拉曲柄,各星立即照自己的軌道和諧轉動,非常美妙。一天,一位朋友來訪,見到這模型,玩弄了很久,驚歎叫好,急著問這是誰造的。


牛頓回答說,這個模型沒有人設計製造,只不過是偶然各種材料湊巧碰在一起而形成的。這位朋友說,無論如何必定有創造它的人,而且這個人無疑是位天才。這時,牛頓拍著這位朋友的肩頭說:「這個模型雖然精巧,但比起真正太陽系,實在算不了什麼!你尚且相信一定有製造它的人,那麼比這個模型精巧億萬倍的太陽系,豈不是全能的神,用高度智慧創造出來的?」這位朋友恍然大悟,從此相信了有神存在。


而牛顿的這位朋友其實就是英國著名天文學家哈雷,他因推算出一顆彗星的軌道,這顆彗星後來被命名為哈雷彗星。


二、當人死去的時候,意識不會死亡。

我們的身體接收意識的方式跟衛星接收訊號一樣,那麼沒有身體還是會有意識的存在。意識存在於時空的拘束之外,它跟量子物體一樣是非局部性的東西。從量子物理學(Quantum physics)角度出發,有足夠證據證明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的研究發現,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時,人的意識訊息仍可運動,亦即除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說俗稱的「靈魂」。


三、多重宇宙可以同時存在。

在一個宇宙裡你的身體死亡後,另一個宇宙會吸收你的意識然後繼續存在,會到另一個類似的宇宙去繼續活下去。當下所發生的每件事情,在對等的多重宇宙(Mutiple Universes)中也同時進行,當我們開始質疑、重新思考關於時間與意識的問題時,也同時影響另外一邊對等的我們的意識。當生命走到盡頭,即身體機能盡失時,蘭薩認為,還會在另一個世界重新開始。


而他的多重宇宙觀不僅被普朗克太空望遠鏡(Planck space telescope)的數據支持,還得到了史丹佛大學教授Linde強有力的支持:「宇宙中有許多膨脹的球狀,它們會再形成更多類似的球狀,然後一直無限的形成更多球狀。宇宙中它們被分散開來,也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卻又是同一個宇宙的一部分。」


美國紀錄大片《生死與輪迴》

2014-2015年,美國紀錄大片《生死與輪迴》,用4集200分鐘左右的時間,用全新的視角,條分縷析地探索了人類對宇宙的真實面目、生命輪迴的普遍疑惑。相比以前Discovery科學探索頻道的老紀錄片《前世今生——輪迴的故事》,內容更為詳實。一集50分鐘,請耐心觀看:


文/大紀元英國記者站綜合   責任編輯:李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