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6日 星期五

標準答案!?

標準答案!?


二次大戰時,美國軍方委託著名的心理學家桂爾福(J. P. Guilford)研發一套心理測驗,希望能用這套東西挑選出最優秀的人,來擔任飛行員。
結果很慘,通過這套測試的飛行員,訓練時成績表現也很亮眼,可是一上戰場, 三兩 下就被擊落,死亡率非常高。
桂爾福在檢討問題時,發現那些戰績輝煌,身經百戰打不死的飛行員,多半是由退役的「老鳥」挑選出來的。
他非常納悶,為什麼專業精密的心理測量,卻比不上「老鳥」的直覺呢?其中的問題在哪兒呢?
桂爾福向一個老鳥請教,老鳥說:「是什麼道理,我也說不清。不如你和我一起挑幾個小子看看,如何?」
「能夠這樣是最好不過了。」!
第一個年輕人推門進來,老鳥請他坐下,桂爾福在旁觀察、紀錄。
「小夥子,如果德國人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你怎麼辦?」老鳥發出第一個問題。
「把飛機飛到更高的高度。」
「你怎麼知道的?」
「作戰手冊上寫的,這是標準答案啊,對不?」
「正確,是標準答案。恭喜你,你可以走了。」
「長官,只有一個問題嗎?沒有其他要問的嗎?」
「你沒有問題,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的。」
「是的,長官!」
第一個菜鳥走出去後,進來第二個菜鳥。他剛一坐下,老鳥問了同樣的問題:「小子,如果該死的德國佬發現你的飛機,高射炮打上來,怎麼辦?」
「呃,找片雲堆,躲進去。」
「是嗎?如果沒有雲呢?」
「向下俯衝,跟他們拼了!」
「你找死啊?」
「那搖擺機身呢?」
「是你開飛機還是我開 ? 你都沒看書嗎?」
「長官,你說的是作戰手冊嗎?」
「對,難道叫你看《靈犬萊西》?」
「作戰手冊我有看,但太厚,有些記不清。長官,我愛開飛機,我要替美國開飛機。但讀書對我像讀食譜。」
「什麼意思?」
「我煎蛋、煎牛排都行,我還會幫我老媽烤蘋果派。但要我像食譜那樣講出1、2、3,我就搞不懂了。」
「好,你可以下去了。」
「長官,我是不是說錯什麼?」
「菜鳥,現在不要問問題。」
等菜鳥走出門,老鳥轉過身來問桂爾福:「教授,如果是你決定,你要挑哪一個?」
「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我會把第一個刷掉,挑第二個。」老鳥說。
「為什麼?」
「沒錯,第一個答的是標準答案,把飛機的高度拉高,讓敵人的高射炮打不到你。但是,德國人是笨蛋嗎?我們知道標準答案,他們不知道嗎?所以德軍一定故意在低的地方打一波,引誘你把飛機拉高,然後他真正的火網就在高處等著你。這樣你不死,誰死?」
「噢,原來如此。」
「第二個傢伙,雖然有點搞笑。但是,越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子,他的隨機應變能力反而越好。碰到麻煩,他可以想出不同的方法來解決,方法越多,活命的機會就越大,像我這種真的打過很多仗沒死的,心裏最清楚,戰場上發生的事,作戰手冊都沒有。只有一樣跟書上寫的一樣。」
「哪一樣?」
「葬禮。只有這樣兒跟書寫的一字不差。作戰都靠背書,那你只能戰死,找不到答案!」
桂爾福經此教訓,重新改造他的測試。
新的測試會問:「如果你有一塊磚頭,請說出50種不同的用途?」這類激發創意的問題。
不但為美國選出真正優秀的飛行員,也因此創造了「創意測試」,成為現代創意活動之父。


人都有惰性,碰到問題,總會用最快、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
最好有個標準答案,是以前人用過就有效的,這樣就不用花腦筋去想。
久了成為習慣,就不會去思考新的可能。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就在「標準答案」。
為了做評量的方便,為了表面的公平,標準答案就是最好的尺,最准的秤。
快又簡單,沒什麼討論空間,只有對與錯,一翻兩瞪眼。當孩子習慣了一個問題,一個標準答案,他就會停止尋找。


這就會發生如我最崇拜的洪蘭教授說的,當她先告訴學生舊的理論,然後再說舊的已經被新的理論修正或推翻,這時學生會憤憤不平的塗掉剛剛抄的筆記,好像在對她抗議:「為什麼不直接講正確的答案?幹嘛找麻煩?」 如果你相信只有一個標準答案,你不只會停止尋找,在你有了一個標準答案,你就會停止思考。就像兔子睡著了,只要牠不醒來,距離再短,永遠也到不了點。


張不三搭火車,到站後步下火車,張不三臉色發白。朋友李不四來接他便問:「你怎麼啦?不舒服嗎?」
「暈車,我每次搭火車,只要反方向靠背坐車,就暈的厲害!」
「那你為什麼不跟對面的人換座位呢?」李不四說。
「我也想換啊,不過,我對面並沒有坐人啊!」
這是笑話嗎?不,它真實的發生在這個世界上,時時上演。


你知道日本東芝早年起家時,差點經營不善而關門,是什麼救了東芝?是「彩色電風扇」。
當年第一台電風扇,是黑色的。
從此,每個公司生產的電風扇! 也! 是黑色的。
1952年東芝也不例外,照樣生產了一堆黑色的電扇。
但銷售很差,競爭不過別家,公司有7萬名員工,想不出一個辦法,眼看公司陷入危機。董事長石阪宣佈:「誰能讓電扇打開銷路,就把公司10%的股份給他。」
這時候,一個小職員向石阪建議,何不把電扇的外殼改成彩色的呢?
石阪因此開了董事會,大家都說這個建議很荒謬,後來石阪想說死馬當活馬醫,姑且一試。
結果,彩色電扇銷售奇佳,扭轉東芝的命運,東芝從此黑色人生變彩色。
電扇改彩色有什麼了不起?
對,因為標準是黑色的,大家就不問青紅皂白,給他黑到底。


洪蘭教授說過一個她親身的經歷,她有一回坐火車,在月臺剪票口,一個手撐拐杖的小兒麻痹症女孩,因為沒帶證件而不准用殘障票,和收票員爭論起來。
最後,火車來了,女孩只好悻悻然補票。
洪蘭對收票員說:「你難道看不出她是個殘障者嗎?」
收票員很無奈的說:「規定就是規定,沒有證件就不能打折,不然萬一被抓到我要自己賠。」

碰上又笨又勤快,真不知道誰無奈?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何須放棄那條魚

何須放棄那條魚


來源:網路流傳

有一位美國人利用週末帶著九歲的孩子去釣魚,河邊有塊告示牌寫著:「釣魚時間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止。」一到河邊,父親就提醒孩子要先讀清楚告示牌上的警示文字。那位孩子很清楚只能垂釣至下午四點。

父子倆從上午十點半開始垂釣,直到下午三點四十七分左右,突然間孩子發現釣竿的末端已彎曲到快要碰觸水面,而且水面下魚餌那端的拉力很強,他大聲喊叫父親過去幫忙,這種情形顯示應該是釣到了一條大魚。

父親一邊協助孩子收線,一邊利用機會教導孩子如何跟大魚搏鬥,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拉、放之後,終於將一條長約65公分、寬約22公分、重約七、八斤的大魚釣了起來。父親雙手緊緊捧著大魚,跟孩子一起欣賞著,孩子顯得非常高興又很得意。不料突然之間,父親看了一眼手錶,收起笑容對孩子正色地說:「親愛的,你看看手錶,現在已經是四點十二分了,按照規定只能釣到四點正,因此我們必須將這條魚放回河裡去。」

孩子一聽,趕緊看著自己腕上的手錶,證實確是四點十二分,但卻很不以為然地對父親說:「可是我們釣到的時候,還沒到四點啊!這條魚我們應該可以帶回家。」

孩子一面說,同時露出一臉渴望的表情,加上懇求的語氣看著父親,可是父親隨即回答說:「規定只能釣到四點,我們不能違背規定。不論這條魚上鉤的時候是否在四點以前,我們釣上來的時間已經超過四點,就應該要放回去。」

孩子聽了之後,再次對父親要求:「爸爸,就這麼一次啦!我也是第一次釣到這麼大的魚,媽媽一定很高興。這裡又沒有人看到,就讓我帶回家去吧!」

父親斬釘截鐵回答說:「不可以因為沒有人看到就說要帶回去。不要忘記,上帝在看啊!祂知道我們做了什麼。」說著,隨即與孩子捧起那條魚,將它放回河裡去。孩子眼裡含著淚水望著大魚離去,沒有再說一句話,默默跟著父親收拾起釣具回家了。

十多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一位口碑很好的律師。在他的事務所會客廳裡掛著一幅匾額,寫著:「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再多說便是出於那邪惡者。」(出自聖經馬太福音五:37

每個來找他辦案的人,他都要求當事人必須先讀一次這句話,然後對他們說:「若是被我發現你有隱藏案情,或是不誠實,我會立即拒絕為你辯護。因為我無法替不誠實的人伸冤,那會違背我的信仰良知。」

這位律師名叫喬治.漢彌爾頓(George Hamilton),在紐約市執業,他最出名的一句話是:「我從不強辯,只照實說出事實真象,因為上帝知道我所說的每句話。」


這個故事取材自聯合報,我的經驗顯示它不是虛構的。

有一回去加拿大西岸的溫哥華島旅遊,當我駐足海邊欣賞美景時,不遠處有幾位青少年正在垂釣,但見一人釣起一隻螃蟹,並未立即收入盛裝魚穫的器皿,而是拿出尺來丈量一番以後,出乎我意料地將螃蟹投回海中。我好奇地走近一探究竟,但見海邊豎立著一塊告示牌,上面寫著:「限釣十五公分長度以上的螃蟹!」不問即知,原來剛才釣到螃蟹的那位少年,拿尺為螃蟹量身,發現它的長度不滿十五公分,即自動將螃蟹放生回大海去了。

由上述兩個案例,讓我們見識到西方先進國家人民在生態保育和守法精神上所樹立的典範,展現出他們的教育與公共道德水平,這是我們台灣人遠遠比不上的地方。

如果您是那位釣到大魚的孩子的父親,會要求孩子把魚放回河裡嗎?還是可能會有另外一種情形,因為孩子在學校裡聽到老師的教導,要守法守規,而打算將魚放生之際,您卻反過來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是在四點以前釣到的,而且又沒有人看見, 這條魚應該是我們的。」以我對台灣人的信心,相信多數父母是會這樣做的。

如果您是喬治.漢彌爾頓律師,會放著找上門的顧客、送上門來的鈔票不賺,而要求他們說誠實話,您自己也自我要求憑良知為他們辯護嗎?這樣做豈不是要放棄大多數業務機會,跟自己的荷包過不去?

去過加拿大溫哥華十餘次,不論天氣冷暖,我都有在那裡晨間散步的習慣,也可以說是掌握在台灣享受不到的一種福氣。散步中,經常碰見一些溜狗的白人,我注意到他們手上大多拿著一個塑膠袋,或是一團舊報紙,遇有狗狗在路旁大便,隨即將糞便用塑膠袋或報紙包起來帶走。與此同時,部分地區人行道旁也設有一些狀似信箱的鐵盒,內置供溜狗人盛裝狗大便用的塑膠袋。有如此重視公德心的國民,加上這般提供良好公共設施的政府,難怪溫哥華在全球公認最適宜人居住的都市中,總是名列前茅。

反觀在台灣,我所經營的幼稚園前後門外的街道旁,幾乎每天都有狗大便必須清掃,而且當我外出撞見正讓狗兒在幼稚園圍牆邊大便的狗主人,這些人竟然都還一幅老神在在的模樣,一點也沒有不好意思的表情,似乎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直到兩個月前,我在幼稚園對面公園外圍人行道快走運動時,親眼目睹一位女士用報紙為她的愛犬檢拾大便,內心一陣莫名的感動與激動,也才為台灣的生活環境有可能更好重拾一點信心回來。

為人父母者,請效法故事中的父親,以身作則教導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身為企業經營者,請效法喬治.漢彌爾頓律師,依循正直的原則從事交易,賺取有道之財。身為上司者,也請效法喬治.漢彌爾頓律師,以身作則教導部屬,不僅學習經營之術,還得修練處世之德。不如此,一個國家的國民道德水準如何提升?一個企業如何長期獲得顧客信賴,並且基於信任而擴大授權,加速事業觸角與經營地盤的擴張?